解析零核未來的代價:重啟核三公投將如何影響台灣電價、碳關稅與競爭力?【投書】

加入收藏

重啟核三公投將在8月23日投票。(圖片來源:CEphoto, Uwe Aranas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編按: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舉行,《RECCESSARY》邀請正反方投書,從不同觀點剖析核能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角色。本文由以核養綠、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撰寫,從國際案例與技術評估出發,探討核能在減碳、供電穩定與能源安全等面向的影響,並提出對未來能源組合的思考方向。

2025年8月23日,台灣將舉行一場攸關國家未來的公民投票:是否重啟核三廠。這不只是對一座發電廠的決定,更關乎能源政策、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力的全面抉擇。

長年來,台灣的核能議題高度意識形態化,使理性討論淪為情緒對抗。但放眼全球,從歐盟到美國,核能已重新獲得重視,成為穩定、潔淨、符合氣候目標的關鍵能源。

許多人因福島核災而轉為反核。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(UNSCEAR)多年研究,福島的輻射外洩並未造成任何死亡或癌症增加。

能源困境是全體公民的壓力

跳電、漲電價、霧霾與碳關稅,不只是技術問題,而是每個人生活的痛點。

首先是電價。廢核政策導致台電財務惡化,實際上已經破產。近年拿撥補3,000億元避免公司倒閉,至今累積虧損又突破4,500億元。外購再生能源平均每度電高達5.6元,若加上儲能損耗,甚至超過10元,壓縮家庭開銷,也削弱半導體等產業的電力成本優勢。

相較之下,核電每度成本1元出頭。光以核三廠每年發電150億度,與風光電之間的價差達4元,可省下600億元。若所有核電廠都能運轉,總發電600億度,省2,400億元,相當於每年都能普發現金1萬元。

其次是空污與健康。肺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之首,燃煤電廠排放的PM2.5責無旁貸。我曾說,公投是「安全核廢」與「殺人空污」的對決。反核者總談潛在風險,卻忽視每日進入肺部的現實污染。

再來是供電不穩。台灣數度大停電,與再生能源間歇性密切相關。傍晚用電高峰時段,太陽下山、光電歸零,「黃昏缺電」成為再生能源的漏洞。不確定性將動搖國際企業對台灣製造的信心。

最後是減碳壓力。歐盟已將核能納入綠色政綱與永續投資標準,關鍵在於核廢料對環境無危害。隨著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上路,若台灣拒絕核能、無法有效減碳,不僅出口受限,也將被全球供應鏈排除。

早年倡議的RE100標準已不再被接受,聯合國最新要求是CFE 24/7:全天候無碳電力。Google、Microsoft等國際企業已公開要求供應鏈達標。若台灣無法提供穩定且無碳的基載電力,將在全球競爭中被邊緣化。

國際趨勢清楚指向核能回歸

全球不論保守或進步國家,均重新擁抱核能作為主力能源之一。日本在福島事故後一度全面關閉核電廠,但近年逐步重啟多座機組並延長使用年限,重申核能在能源安全中的角色。南韓新政府則推翻去核政策,計劃讓核能發電占比回升至30%以上。

歐洲方面,法國馬克宏政府宣布投資興建14座新機組,強調核能是實現能源自主與氣候中立不可或缺的工具。這些例子揭示:全球不再將核能視為「必要之惡」,而是「可持續轉型的核心技術」。若台灣持續孤立於這場能源革新之外,將錯失整個世代的競爭機會。

日本近年逐步鬆綁核電發展限制,以滿足低碳能源需求。圖為東京電力公司的核電廠。(圖片來源:東京電力公司)

台灣能源斷鏈將重創美國利益

今日能源困境,根源在「非核家園」政策。核一、核二、核三相繼除役,核四封存,台灣失去最穩定、最經濟的基載電力來源,改以昂貴且不穩定的替代方案彌補。這迫使天然氣發電占比逼近五成。問題是天然氣幾乎全靠進口、依賴海運,儲量僅約11天。在地緣政治風險下,一旦航線中斷,能源供應將立刻告急。

美國智庫「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」(CSIS)兵推指出,若中國封鎖台灣,天然氣可能10天內耗盡,成為國安破口。美國海軍情報局前指揮官史都德曼也直言,台灣至少應保留一座核電廠,確保關鍵時刻仍能運轉。

美方支持核能,除戰略考量,也基於產業鏈安全。諾貝爾物理獎得主、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《外交事務》撰文指出,台灣供應美國絕大部分高階晶片,能源斷鏈將重創美國利益。美國在台協會也表態願協助台灣導入新一代核能技術,並處理核廢料。這些訊號清楚傳達:反核不只是內政選擇,也形同拒絕國際支持,削弱國防韌性。

釐清斷層風險與核廢料迷思

反核者常聚焦兩點:核能不安全、核廢無解。但這些早有科學回應。

第一,核三廠的地質安全。反核者強調恆春斷層風險,質疑原始設計僅承受0.72g地震加速度。但核三早已補強,依照美國核管會SSHAC Level 3標準進行評估與加固,可承受達1.384g,安全停機系統也完成升級。7級大地震約為0.4g,反核者卻從不擔心自家房子與家人性命。

更重要的是,民進黨雖主張非核家園,卻從未提前關閉核三,而是讓其運轉至執照期滿。若核三真「極度危險」,一個完全執政的政府怎會讓它繼續運轉?這無疑是對其安全性與供電必要性的默認。

第二,核廢料。雖常被形容為「千年毒物」,但國際已有成熟處置技術。一個人一生產生的高階核廢僅如養樂多瓶大小。與一般垃圾的差異在於「輻射」與「發臭」,原則卻一致:封裝、隔離、避免污染。

垃圾處理的三原則是:系統化、不影響生活圈、不影響生態圈。多數垃圾只能達成前兩項,但核廢體積小、可固化密封,反而是人類最能完全控制的廢棄物。核廢料才是對環境最負責任的處理方式,卻被污名化為不可解之毒。

甚至,乾式貯存的高階核廢,可再提煉為混合氧化物(MOX)核燃料。核廢料其實不是廢料,而是下一代子孫的資源,循環經濟的體現。

反核者常聚焦兩點討論:核能安全、核廢處理。(圖片來源:SgroeyCC BY-SA 4.0, via Wikimedia Commons)

面對「零核未來」的真實成本

「零核未來」聽起來潔淨進步,但代價極高。更高電價、更重碳關稅、更頻繁停電,還有更多燃氣與空污。

德國就是前車之鑑,在去核後雖大力發展再生能源,卻仍需燃煤補足缺口。2023年,德國人均碳排放是鄰近擁核國法國的3倍,電價也是歐洲最高。去核不但沒減碳,反而製造更多污染與成本壓力。

若台灣放棄核能,我們也將失去氣候談判籌碼與供應鏈話語權,逐漸喪失出口競爭力與國際信任。

中南部長年承受空污與肺病風險,卻無法選擇自己的能源結構。將風電、光電設在偏鄉,讓本地人承擔視覺破壞與生態風險,卻把電送往北部;再要求全民吞下不穩、昂貴的電力,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。

重啟核三:台灣永續轉型的起點

支持核三,不只是維護舊機組,更是重建永續能源路徑的起點。

首先是穩定。核能全天候供電,可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。對精密製造業為主的台灣而言,穩定供電是生存條件。核燃料儲期長(1.5至3年),也提供能源安全的戰略保障。

其次是健康。重啟核三有助減少燃煤發電,改善空污,降低PM2.5與肺癌風險,是對全民健康的直接回應。

第三是氣候。核能幾近零碳排,助台灣實現碳中和。隨CBAM上路,核能將成為出口競爭力的保險網。

此外,重啟核三也是接軌未來能源科技的關鍵一步。新世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具備更高安全性與模組彈性,適用於偏鄉、島嶼與工業區。若台灣延續去核政策,將喪失參與新競技場的門票。

為青年世代,選擇有未來的能源

823公投,是理性與恐懼、科學與情緒的對決。當空污的健康風險被忽視、天然氣脆弱、碳關稅迫近,卻仍有人以「反核」之名推銷高價綠電、壟斷補貼資源,讓再生能源變成圖利財團的工具,我們怎能繼續迴避真正關鍵的能源選項?

「綠能」若成為權貴資本的特許生意,高價電力轉嫁全民,卻將風機與光電板壓在偏鄉、濕地與部落,那不是轉型正義,而是能源轉型的另一種壓迫。這些不公平的成本,最終都壓在青年肩上:低薪、高電價、失速的產業競爭力。

這場公投問的是:我們的下一代,是否還能留在這塊土地?能否呼吸乾淨空氣、就業於高科技產業、安身立命?唯有穩定、永續、可負擔的能源路徑,才能守住台灣的未來。

※ 本文為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、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投書。原文標題:〈823核三公投:是公投,也是為未來台灣投下的同意票〉


(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,不代表《RECCESSARY》立場)

《RECCESSARY》長期徵稿,針對新能源、減碳議題,需要您的獨特觀點,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。投稿請寄reccessary@gmail.com,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。

企業儲能導入指南》3步驟掌握需求評估與營運, 從表後儲能案例分析實務挑戰
持續改善空污,無須核電作解方【投書】
Back
TOP
索取下載

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

姓名
公司
職稱
公司信箱
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,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