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娜絲風災釀13萬片光電板、萬噸石綿廢棄物,2案場清理不力環境部再重罰

加入收藏

環境部檢視光電場與採樣紅色水窪(圖片來源:環境部)

環境部檢視光電場與採樣紅色水窪。(圖片來源:環境部)

丹娜絲颱風7月初挾帶強風豪雨,120年來首度登陸嘉義,17級陣風造成萬噸石綿廢棄物與逾13萬片太陽能板受損。針對外界關注清理進度,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今(11日)在記者會指出,環境部自7月15日至8月11日共巡檢25座光電場,對未完成清除的業者累計開罰700萬元。

新庄、荷苞嶼案場清理延宕,再各加罰200萬元

丹娜絲颱風破壞大量中南部太陽光電設施,造成逾13萬片、約2,000公噸太陽能板受損。各界憂心災後的清除處理、環境復原及雨後病媒蚊防治進度,環境部要求業者須在8月1日前完成清理,逾期依《廢棄物清理法》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。

其中共有8座案場嚴重受損,包括嘉義縣新塭、新庄、貴舍、荷苞嶼、公館、溪墘等6座滯洪池,以及內埔子水庫與台南市恩富立柱式魚電共生場。環境部8月1日與嘉義縣、台南市環保局共同查核設施損毀與清除進度,結果5座案場如期完成,3座未完成者各罰100萬元,共計300萬元。

顏旭明表示,此次巡查發現嘉義縣新庄、荷苞嶼兩場仍有各10輛卡車留在現場,清理未完畢,再各加罰200萬元,合計400萬元。嘉義縣溪墘滯洪池的清除期限則延至8月14日。過去環境部長彭啓明已點名新庄、貴舍、荷苞嶼案場的泰商MP ENERGY態度消極,此次再度被開罰。

針對太陽能板回收費用問題,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說明,丹娜絲屬不可預期的風災,損毀太陽能板認定為「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」。雖然經濟部能源署自2019年起每瓩(kW)收取1,000元回收費用,但該費用僅適用於20年正常使用後的汰換情況,不包括風災損毀。現階段環境部正與能源署協商,爭取調高回收處理費用額度。

延伸閱讀》颱風重創光電業!太陽能板抗颱不足問題浮現,業界點出1隱憂

石綿瓦地圖。(圖片來源:環境部影片截圖)

災後通報與化學署遙測共建石綿瓦地圖。(圖片來源:環境部影片截圖)

風災釀萬噸石綿廢棄物,公私合力推「石綿瓦地圖」通報

日前也傳出廢棄太陽能板棄置嘉義農地,有「紅色污水流出」,顏旭明表示,透過現場查核,操作過程與暫存場沒有發現紅色水流出,推測是農地出入口鋪設的鐵板車道生鏽,導致顏色染紅,水窪酸鹼值為6.79接近中性,但求慎重也採水檢驗重金屬,估10天內約18日前公告。

此次丹娜絲風災另一關注重點還有「石綿」。石綿是有細絲狀、纖維結構的礦石,因為堅固不容易分解,絕緣、隔熱、隔音、耐磨、等特性,在民國60、70年廣泛用於建築跟家庭用品等,然而石綿在1977年被國際癌症研究署歸類為一級人類致癌物質,後陸續禁用。

環境部化學署署長謝燕儒表示,台灣首次面對萬噸石綿廢棄物,已經向行政院爭取7.8億元專案補助,並展開4大行動:公私協力建置石綿瓦地圖、無人機盤查跟地面驗證、合格專業清運與強化稽查跟處罰。

全台石綿瓦數量超過24萬棟,風災後石綿清理集中在台南與嘉義。謝燕儒提醒,「面對石棉瓦不可恐慌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」,需配戴手套、N95口罩與不打碎、噴水濕潤避免飄散為重點。

謝燕儒表示,透過跟民間一起打造石綿地圖,以通報建檔標示,受理民間通報後就會動起來開始清理,後續也會配合衛星跟無人機在台南、嘉義檢查與巡視,避免惡意棄置或是檢查無人通報點。

災後石綿瓦處理方式。(圖片來源:環境部)

災後石綿瓦處理方式。(圖片來源:環境部)

相關主題
Back

更多相關新聞

TOP
索取下載

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

姓名
公司
職稱
公司信箱
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,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