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戰碳有價,亞泥「轉廢為寶」拚低碳水泥、元杉森林前進泰國造林【RECC論壇】

加入收藏


亞洲水泥與元杉森林在「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」分享如何從製程技術與自然碳匯機制降低碳排。(攝影:羅敬文)

台灣規劃明年起繳交碳費、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(ETS),面對碳有價時代,產業減碳作法備受關注。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《RECCESSARY》30日攜手《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》在台灣智慧能源週舉辦「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」,亞洲水泥與元杉森林分別從製程技術與自然碳匯機制降低碳排,並呼籲政府制定明確標準,循序漸進推動制度落地。


《RECCESSARY》與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(GESA)於2025能源週舉辦「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」,邀請跨領域專家交流,左起RECCESSARY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、元杉森林總經理胡惠雲、怡和綠電副總經理田明昌、RECCESSARY創辦人黃公暉、聯合再生執行長張為策、亞泥首席副廠長陳志賢、RECCESSARY主編陳映璇。(攝影:羅敬文)

水泥業成難減排企業,亞泥從製程減排到碳捕捉

水泥業是碳密集產業代表,亞泥目前正進行碳捕捉與礦化試驗,吸收製程中煙囪氣體的二氧化碳,再利用於水泥生產。亞泥已在2024年提前達成2025年SBTi目標,但坦言2025至2030年的減量斜率更陡、壓力更大。

根據SBTi對各產業設定的減量基準,水泥業目標年削減率為22.3%,低於其他產業別的42%,顯示水泥業減碳困難。不過,亞泥將循環經濟視為減碳核心戰略,利用「共同處理」 (Co-processing) 技術,回收廢棄物如自來水淨水污泥、垃圾焚化爐殘渣、風機葉片等,作為替代原料與燃料,一年可去化超過220萬噸的廢棄物。亞泥在2024年的減碳量達到2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

亞泥首席副廠長陳志賢表示,亞泥將循環經濟視為減碳核心戰略一年可去化超過220萬噸的廢棄物。(攝影:羅敬文)

元杉瞄準森林碳匯,拓展泰國、莫山比克紅樹林

森崴能源轉投資公司元杉森林,透過造林與復育建立自然碳匯,並推動生物信用額度,元杉森林總經理胡惠雲形容,「如果技術型碳移除是保健食品,那自然型碳移除就是原型食物。」

胡惠雲指出,自然碳匯是優質碳權,除了能吸收二氧化碳,還能帶來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調節效益,提升企業在TCFD、TNFD的揭露表現,對元杉森林來說,全球逾9,000家加入SBTi的企業都是潛在客戶。


胡惠雲表示自然碳匯是「優質碳權」,全球逾9,000家加入SBTi的企業都是潛在客戶。(攝影:羅敬文)

目前元杉已在花蓮、台東建立示範園區,也在泰國、莫三比克等地造林。元杉在台東池上的示範區是台灣首宗大規模自然碳匯新植造林專案,預計20年的碳權產量約2萬噸。胡惠雲強調,元杉在評估海外專案時,重視與當地原住民與社區(IPLC)共同永續發展。泰國專案前期投資約新台幣2.26億元,保守預計10年的碳權產量約為11萬噸,並帶來約1,280萬美元的永續木材收益。

面臨ETS、台版CBAM法規,亞泥憂心、元杉樂見

對於台灣計畫明年試行ETS制度,陳志賢表示,水泥業難以靠購買碳權抵銷排放,只能從製程源頭減碳。他也呼籲,若未來台灣推行ETS,應比照歐盟與日本,在初期給予寬鬆免費額度、再逐步收緊,讓產業能有轉型緩衝期。

胡惠雲則樂見台灣朝ETS發展,他認為實行後才會真正形成碳市場,讓企業更有信心投資長期碳匯專案。

另一方面,環境部也喊出明年是「台版CBAM元年」的決心,不過陳志賢認為距離真正落實至少3到5年。他也懷疑實施CBAM後,能否改善水泥業在面臨進口水泥的競爭時的兩大不公平:一是進口水泥在其來源國是否被課徵碳費,二是進口商可能進口熟料並在台灣完成後續製程以規避CBAM。他表示希望政府在減碳政策上給台灣業者協助,因應進口產品時,才能有相對的競爭力。


「碳權與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」報導

Back

更多相關新聞

TOP
索取下載

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

姓名
公司
職稱
公司信箱
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,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