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計畫到2035年進口至6GW低碳電力。(圖片來源:iStock)
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60週年,地狹人稠的新加坡,95%電力仰賴天然氣進口,為達成國家減碳目標,透過投入低碳技術與國際合作來實現氣候目標,成為東南亞地區減碳的先行者。
《RECCESSARY》日前參加新加坡「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」(REM Asia),深度了解新加坡在資料中心減碳、推動東協電網的進程,並推出「借鏡新加坡淨零」系列專題報導,掌握新加坡邁向淨零的關鍵做法。
東協各國的再生能源、低碳能源需求逐漸增加,國與國相互串聯的「東協電網」正成為區域電力整合與多邊貿易的關鍵,期望可以共享風光水力等再生能源。今年在新加坡的REM Asia研討會上,專家指出東協電網推動過程仍有許多挑戰,面臨融資取得、綠電認證及缺乏實務操作標準3大關卡。
新加坡擴大綠電進口,帶動區域能源整合
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(EMA)2024年9月宣布將提高星國電力進口目標,計劃到2035年進口至6GW(百萬瓩)低碳電力,將占全國總供電量約3分之1。
EMA市場與系統部助理執行長劉新偉(Xin Wei Low)表示,過去由於國內發電成本較低、遠距離輸電成本高,跨境電力交易並不普及;然而隨著綠電需求增加,情況出現轉變,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足夠且多樣化的天然再生能源資源,能有效減碳,維持電網穩定性。
劉新偉點出,為了讓東南亞各國達成氣候目標,必須跨國分享能源,平衡風能、水力和太陽能等不同來源的再生能源。
目前新加坡積極投入跨國電網,正與印尼、寮國、柬埔寨、越南、澳洲等國商議大型進口電力專案,包含太陽能、水力、風力等,總計 5~6 GW,部分專案將於2028或2030年供電。早在2022年新加坡首次經過馬來西亞、泰國,從寮國進口電力,冬季期間輸電量從100MW(千瓩)增加到200MW;馬來西亞也試驗性向新加坡輸入50MW電力,未來盼逐步擴大。
新加坡去年設立未來能源基金,已投入50億新元今年度再加碼50億元,更已設立相關電力公司,劉新偉認為,這顯示新加坡對進口低碳電力的重視。
REM Asia 2025 研討會最終場討論東協電網,這也是今年的重點議題。(攝影:莊閔茜)
跨國電力交易卡關,缺乏認證機制、操作標準
東協國家目前仍仰賴化石燃料電力,顯示再生能源裝置成長空間大。英國能源智庫Ember預測, 目前東協太陽能、風力發電比例僅4%,預計到2030年將提升到23%以上,點出強化電網基礎設施將釋放更多的乾淨能源空間,提高系統靈活性,支援區域電網。
然而東協電網推動也面臨許多挑戰,亞洲潔淨能源聯盟(ACEC)參與副總監阮明安(Minh Anh Nguyen)也表示,新加坡本地再生能源資源有限,更需要推動跨國電力交易,但目前東協電網進展緩慢。
融資取得與綠電認證是主要挑戰。劉新偉表示,這些大多是「首例」專案,融資與綠電認證取得困難,尤其是歐美以外的跨境電力交易再生能源憑證(EAC/REC),尚未被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、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所認可,影響專案的財務可行性和用戶興趣。
此外,國際追蹤標準基金會(I-Track) 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及亞太區總監羅森海姆(Roble Poe Velasco-Rosenheim)也點出目前缺乏具體、可操作的實踐指南。他認為,實際執行面仍難界定哪些資料能充分證明電力跨境移動,即使有數據,仍難以納入現行報告機制的統一格式。
目前I-Track與專家合作擬定具體技術標準,涵蓋跨境電力移動證明、EAC(歐亞一致性)認證以及剩餘電力計算等,預計第三季將提供企業與政府參考。也期望藉由整合不同的電力資料跟認證制度,標註電力的「可出口」或「可進口」屬性,提升透明度跟追溯性。
再生能源平台ACEN菲律賓分部總裁喬瑟斯(Miguel de Jesus)指出,目前的關鍵在於若跨境電力交易無法被憑證認可,將影響專案財務可行性和最終用戶採購意願。
羅森海姆認為,跨國交易終究是「國與國之間的決定」,非僅由商業方決定。未來能否建立一套有國際公信力、透明的交易機制,將影響東協電網的進度與東協能源轉型成效。